第(3/3)页 黄震少年心性,如今几杯酒下肚,难免交浅言深起来。 不过,文仪却微微摇头,道:“操之过急?你没看,王上的灭宋令发出之后,我们那些同年,是多么振奋?那些落第的士子们,是多么欢呼雀跃吗?” 黄震苦笑道:“他们当然支持了。王上杀的南方官员越多,空出来的官位也就越多,咱们的同年也就有更多的升官机会。杀的南方文人越多,那些落第的士子以后参加科举,也就有更多的机会。我是真心为王上考虑,才觉得王上此举操之过急。” 文仪却依旧摇头,道:“有没有可能,王上的本意,就是要多杀一些江南的文人士大夫呢?” “为什么?” “道理很简单。谁是王上的支持者,谁是王上的反对者?” “当然是,那些佃户和平民百姓,是王上的支持者。那些不愿意放弃广大土地和无数特权的官员和士大夫,是王上的反对者。” “还是的啊!” 文仪微微一笑,道:“如果王上按照你说的,灭宋之后,再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。那些官员士大夫,明面上不敢相抗,但暗地里做小动作,总是免不了的吧?宋国得多长时间,才能彻底安定?” “如果这些人的子弟通过科举,进入朝廷成为朝廷官员,对王上的各项政令阴奉阳违,岂不是更加麻烦?王上总不能禁止江南人参加科举吧?” “王上的宏图,远超秦皇汉武,恐怕阳光照耀下的每一寸土地,他都想纳入掌握之中。如果陷入这些反对者的纠缠中,会浪费王上多少时间?他们配吗?” 黄震若有所思地道:“所以,王上的意思,是让这些人主动跳出来,毕其功于一役?” “不错,正是如此。还有,八旗军征战辛苦,总得给足够的赏赐。这些人如果不跳出来,王上犒赏八旗将士的财帛女子,岂不是要从国库中出了?” “所以,你是赞同王上的决断了?” 文仪毫不犹豫地点头,道:“那是自然。杀吧!杀吧!杀江南士大夫个人头滚滚,杀出个朗朗乾坤!自从蒙古崛起以来,整个世界已经变了。我汉人能否抓住这个机遇,实现千秋伟业,就看这一遭了。万不能被这些江南士大夫,拖了后腿!” 文仪原本对天下大事不感兴趣,觉得天下只是治乱循环而已。所以,只是酷爱读书,耕读传家。 不过,他绝顶聪明,自从发现“天下再无饥馁”成为可能,决定入仕以后,对天下大事下了苦功。 他发现,不仅是“天下再无饥馁”成为了可能,而且汉人最辉煌的时代即将到来。 江南士大夫如果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绊脚石,当然要毫不吝啬地碾压过去! …… …… 和林城,万安宫。 “大汗,这是赵朔发布的《灭宋令》。”镇海将一份文书,递到了窝阔台的面前。 窝阔台最近的心情,相当不好。贵由参与西征,麾下都是草原战士,竟然战功落在了赵赫之后,把阿尤布王朝都输了。非但如此,众多真神国主,是从他的方向突围,丢了大脸。 不过,看完了这份《灭宋令》之后,窝阔台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:“想不到啊,真是想不到,赵朔竟然得意忘形了!这是长生天保佑我窝阔台!保佑我黄金家族啊!” 镇海道:“大汗何出此言?” 窝阔台道:“赵朔身上有大宋宗室血脉,天下几乎尽人皆知。如果,他在《灭宋令》里,直接来个认祖归宗,宋国岂不是可以传檄而定?现在,他发布这《灭宋令》,却是逼着那些江南的官员地主们,和他拼死相抗。如此看来,岂不是得意忘形了吗?” 镇海微微摇头,道:“赵朔如果认祖归宗,那些官员士大夫,只是不反对他做江南人的皇帝而已,而不是不反对他的制度。也许,赵朔这样做,是想将反对他的人一网打尽?” “你不懂,你不懂。”窝阔台自信满满地道:“普天之下,宋国的筑城技术最为高明,又有八千多万人口。如果宋国一心坚守,不与赵朔野战,赵朔恐怕会顿兵坚城之下,损兵折将,吃凭生最大的一场败仗啊!” “呃……希望如此吧。” 窝阔台如此自信,镇海也不好多言。 不过,他心中暗想:宋国的确人口众多,城池坚固。但赵朔的攻城技术,天下第一啊! 那些官员士大夫虽然可能拼死反抗赵朔,但是那些占全国一半人口的佃户,可会非常支持赵朔啊! 赵朔攻不下宋国还则罢了,如果这种情况下,还干干净净地吞下宋国,那就会获得八千多万真心效忠他的汉人人口。 到了那时候,别说蒙古其他四系加起来,也远远无法与之相抗了。 即便蒙古和欧罗巴诸国加起来,也难以相抗! 因为,从人口上讲,赵朔灭宋之后,三分天下,恐怕能有其二了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