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是。” 董宋臣急匆匆入殿,跪倒在地,道:“启禀官家,大事不好!刚刚得到消息,赵朔兵分两路,攻我大宋。一路由史天倪统领三个汉军万户,以及两淮降军组成的两个汉军万户,一个水军万户,攻打建康。另外一路,赵朔亲自领军,率领三十万大军,攻打安庆府!请官家早做定夺啊!” “啊!这……这怎么可能?我不是派去求和的使者了吗?赵朔怎么打过来了?还有,那贾似道,怎么还没回来?” “贾似道虽然没回来,但是,也是刚刚有消息了。赵朔拒绝了官家的请求,说大宋对不住武人的地方太多了,而官家您又害死了孟珙的母亲。其他人皆可赦,唯有您不可赦。贾似道可能是怕回来被您治罪,现在逗留在常州。” “什么?其他人皆可赦,唯独朕不可赦?这……这……赵朔真是欺人太甚啊!” 赵昀现在,别提多郁闷了。 他本来就是一个平民百姓,骤然间被史弥远看重,提携为大宋天子。 生过两个儿子,又都夭折了。 赵朔如此强大,如果能保他的荣华富贵的话,投了就投了呗。 但赵昀做梦都没想到,赵朔竟然抓着他害死孟珙母亲的事不放,非杀了他不可。 赵朔你讲不讲道理啊! 君臣无狱的道理,你懂不懂?做臣子的,难道能和君王讲道理吗?别说杀了孟珙的母亲了,就是杀了他的全家,都不能说是朕的错! 当初高宗皇帝冤杀了岳飞,也没人要高宗皇帝的不是啊,都是怪秦桧! 你就是看着朕好欺负,是吧? 现在的赵昀,心中充满了委屈和对赵朔的愤怒。 当然了,赵昀一怒之下,也就是怒了一下而已。 形势比人强,他麾下的大军不但打不过赵朔的八旗军,还争先恐后的投降,他能怎么办? 就连赵昀想再续前缘,继续找唐赛赛和李安安发泄一翻,都做不到了。 不知是刚才董宋臣那一嗓子的作用,还是被赵朔的宣言吓出了毛病,赵昀发现,他和高宗赵构一样,年纪轻轻地就不行了。 又换了几个美人,还是不行! 就这样,赵昀一夜没睡着,顶着一对通红的眼睛上了早朝。 他仔细往朝堂上看去,越发傻眼。 偌大的崇政殿内,稀稀落落,仅仅两成的朝臣们到了大殿上。 很显然,朝臣们已经听说赵朔的条件了,并不想站在朝堂上。恐怕,今天城门开了,直接出城回老家的人都大有人在。 现在来朝堂上干什么呢? 总不能劝赵昀别碍大家的荣华富贵,砍了自己的脑袋,投降赵朔吧? 但是,不劝赵昀投降,难道豁出全家性命去,和赵朔抵抗到底不成? 不好意思,大家对赵昀对大宋,都没那么忠心。 良久,赵昀才长叹一声,道:“看来,大家都知道了啊!赵朔不但调兵遣将,两路伐宋。而且,拒绝了朝廷的求和,其他人皆赦,唯独不赦免朕。你们说,朕现在应该怎么做呢?” 吏部侍郎范钟道:“赵朔的八旗军太过强大,朝廷万不可力敌。依微臣之见,不如迁都,迁到福建或者广南东路去。岭南湿热,赵朔的大军未必受得了。” “不可!圣驾离京,何等的兴师动众?一日能行三十里就不错了、赵朔的大军衔尾追杀,后果简直不堪设想! “祖宗陵寝在此,陛下怎能轻弃?” “万万不可啊!臣从未听说过,迁到两广地区者,有能复兴天下的。此计不过苟延残喘而已,断不可为!” …… 范钟此言一出,很多人出言反对。 很简单的道理,迁都不仅是要迁皇帝本人,还要迁大臣,迁财物,迁皇帝、大臣乃至于天子亲军的家眷。 别说这时候了,就是太平时节都不是容易事。 在历史上,蒙古大军攻来,有人建议迁都离杭州不远的海宁,就是这个原因。不是不想远远的迁都,而是做不到,或者说即便做到了也得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,恐怕得不偿失。 迁都广东,开什么玩笑呢? 几千里的道路,会发生多少变故? 即便强行迁都成功,也得留下大部分的财物和家眷,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。 大理司直丁大全道:“如果迁都不可行的话,依微臣之见,不如陛下带着数百忠臣,以及无数金银细软,避居东海的小岛之上。只要注意保密,天大地大,赵朔还能找得着陛下?” “此言有理!” “看来,也只能如此了。” “此为万全之计!” “不可啊!荒僻的小岛上,驻扎数百人,需要大量的给养,如何能够保密?肯定会被赵朔发现的。” “时间久了,怎能保证那些人的忠心?” …… 群臣议论纷纷,有的赞成,有的反对。 赞成的人非常容易理解,那就是希望赵昀快走,别耽误大家投降赵朔。 反对的人,则是出于忠君爱国的理念,确实为赵昀着想了。 不过,当朝首相郑清之听了这些议论之后,却是勃然大怒。 他高声道:“怎么?有建议迁都的,有建议避居小岛的。我大宋养士近三百年,难道就没有愿意和赵朔决一死战的吗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