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在《梦溪笔谈》中,有许多光学方面的观察和实验的记录及其分析。如对日蚀、月蚀的成因作了理论总结,并第一次用类比演示实验来验证月亮圆缺的科学道理。 《梦溪笔谈》中还对我国的一种古铜镜透光镜的透光原理,也作了精辟的解释。 《草象新书》是我国古代突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赵友钦(1279—1368)所著。 他在书中对光学现象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描述,并用实验进行小孔成像的研究,指出了小孔成像的规律。 (3)热学 《考工记》中论述的热学知识。“凡铸金之状,金(铜)与锡,黑浊之气竭,黄白次之,黄白之气竭,青白次之,青白之气竭,青气次之。然后可铸也。” 指出了冶炼金属时加热后先呈暗红色,温度渐高,依次是呈橙色、黄色、白色、最后是青色。 这是因为金属里含有碳、钠一类的杂质,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,所以可以根据汽化物质的颜色作为判断火候或温度高低的标准,最后达到“炉火纯青”,就可以浇铸了。 这个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区别冶炼金属程度的实际知识,传至今日,仍为冶炼工人所利用。 《论衡》中有“夫近水则寒,近火则温,远之渐微,何则?气之所加,远近有差也。” “云雾,雨之征也,夏则为露,冬则为霜,温则为雨,寒则为雪,雨露冰凝者,皆由地发,不从天降也。” 这些论述可以说明,王充不仅用“气”来解释热现象,指出热传递与距离远近的关系。 而且对自然界中雨、露、霜、雪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,指出了它们都是地面上的水蒸发所致,所以实质上他已进入了物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。 感谢大家的支持!!!求推荐!求月票!求评论!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