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第582章 第五百八十一话:村塾 要张罗村塾,这建房子就是关键,没有地头,哪来的村塾啊。 这房子是必须得建的。 村人们交头接耳的就开始算起账来,三十两银子,一家要摊多少? 这个账目太大,一群目不识丁的村人手指头掰来掰去的都整不明白,不由得更感叹还是要读书识字的好啊! 就算读书不行,学学算账也是好的啊。 要不然,就只能像他们一样,算个几十文百十文的勉勉强强,上了几两的十两的就完全抓瞎了。 最后还是蒋大平见大家伙算个老半天算不好说了出来,“差不多一家就摊三钱银。” 三钱银? 村人们一听,这就得三钱银啊,那还有束脩呢,投下来可不钱咧,怪不得没几个人读得起。 但想着刚才他们掰来掰去的算个账都算不好,大家也没多犹豫,就点头同意了。 人往高处走,他们只愿后人越来越好,总不能一代又一代的,还跟他们一样吧? 就是依旧种田种地,那识字的庄稼汉跟不识字的庄稼汉,那是两回事啊! 识了字以后往镇上去县里去的,有个啥也不用问别人了,自己都能看懂招牌了,会算账,要卖个啥东西也不会听别人说道个数还担心吃亏了。 见分摊筹银建村塾的事大家都同意,村长心里又欣慰不少,接着就说起请先生的事。 这先生可不好请,要愿意到他们这个村里来待的,还得能做先生的,会好好教娃子们的,不好找啊。 蒋承祖认识的读书人都是同窗,那都奔着要考科举的,自然不可能到这村里来当先生。 就只有那些年纪大了,没希望再考科举的,童生秀才啥的。 秀才就不用说了,有这个功名的也都在镇上啊县里的学堂做先生去了。 像对面白河村的先生,就是个五十来岁的老童生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