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百六十八章 良渚刻符-《满级考古大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有可能是甲骨文前身之一的原始文字。

    这些符号出现在陶器的各个部位,没什么规律。

    之所以在陶器上遗存下来,是因为陶这个材质比较稳定,如果在木头或者竹子遗存下来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之小了。

    良渚的抽象符号特别多,而且很多都是刻在了陶器的底部。

    这很难不让人想到,祖辈们在碗底上,刻上自己的姓,来表示器物归属的这个习惯。

    刻上了自己的名字,那这个东西就是属于我的了。

    这种习惯,甚至可以说是人类从原始部落时期就有了。

    当“私人所有物”这个概念被普及后,人类就迫切的需要有一种办法,来证明这些物品是自己的。

    在物品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号,显然是最容易的一个办法。

    陈翰还记得,他上大学哪会,大家冬天的时候都需要到热水房取热水。

    当时整个学校几千号人,都是用暖水瓶取水,因为学校小卖部的暖水瓶长得都差不多,无非就是颜色不一样,所以经常有同学会拿错别人的暖水瓶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互相之间拿错暖水瓶,后来大家就都会在暖水瓶的那个瓶塞上,用记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。

    这样就再没出现拿错的情况了。

    想来,五千年前的良渚古人们,想法和现代人也不会有太多区别。

    对于良渚时期的古人来说,陶器已经是家里为数不多的“日用器”了,并且还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有全套的。

    以前这些东西是经常会互相借来借去的,今天从你家借一个碗,明天从他家借一个壶。

    这种事情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贫困时期,都还时常有发现呢。

    那么,只要刻个字就不会搞错是从哪里借来的了。

    当然,也有另一种可能,就是“匠师留名”。

    在自己制作的器物底部刻个符号,代表这个陶器是谁制造的,这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手段。

    尤其是出名的工匠,做的东西自然更受欢迎一点,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。

    目前,卞家山、庙前、庄桥坟等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554件带刻符陶片、石器和玉器,符号总数达656个。

    大部分都是发现于器物的底部。

    这说明这些符号,首先不可能是随便乱涂的,肯定是有某种规律的,是良渚人主观意识做出的行为。

    但是!

    它们依旧是刻符,而不是文字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