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众人都知道,番薯种出来是当粮食卖的。 不愧是郑家子孙呐,做事就是靠谱,能让他们安心。 这段时日,也是薛家最忙碌的时刻。 一溜的看过去,具是男子,偶尔才出现个把女子。 这位贵客不是别人,就是郑林楚。 五个村,竟然来了近两千户的人家,可想而知附近这几个村子都不小,也就赵家村和木丘村人口少些,其他三个村都是人口大村。 薛家这边,在此处理承包事宜的不仅仅是薛家众人,还有之前一直在他们家里念书的学员们。 将承包契约全都签订好,这两千亩山林便要开垦了,薛家还得抽出好些人去山上监管。 这么多番薯种,如何保存也是个大问题。 薛家也只知道番薯产量高,而且自家一家垄断,郑家又是不限量地收,到时候价钱给的也不会低,人家也只让他们能种多少就种多少,越多越好,别的便没有了。 番薯藤剪完苗,又得挖番薯。 等这批番薯处理的快差不多时,新买的两千亩山地终于到手了。 先前育下的番薯苗种需要剪苗、扦插。 如何规划自然便是薛珠静这个学了一年多的专业之人来处理,其他人从旁辅助。 不同村的村民各自站在自家里正身后,等待着与薛家签订契约承包土地,好赶快去开垦山林挣银子。 但自从与郑林楚签订合作契约之后,对方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来信询问种植情况,双方多仅限于书面交流。 毕竟他们的果园里还欠着郑家不知道多少债呢,人家怎么会在这上面拿自家开玩笑,还要不要银子了? 不然就他们十多个人,要应付两千来人,处理近四千份契约,人手远远不够。 这段时日还真是一刻都不闲暇。 若是一般人,薛家在种植之前必然要问个仔细,但对于郑林楚,他们那是放一个百个心,而且双方的交易契约也签过了,他们不怕郑林楚坑自家。 而她本人确实也来过两次,主要是看番薯的成长情况以及收获如何,具体合作事宜倒是没谈。 去年因为番薯量少,留了种之后就没几个剩下了,薛家自家吃的不多。 与她一同而来的还有两车的工具以及图纸。 辰时末,巳时初,原本空无一人的山底下,便全是乌央央的人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