棋局与血饵-《明末隐龙》
第(2/3)页
幕僚彻底明白了阁老的心思,一股寒意夹杂着兴奋窜上脊背:“驱虎... 吞狼!妙计!阁老!让张献忠这头疯虎,去啃林宇那块硬骨头!无论谁胜谁负,朝廷皆可坐收渔利!张逆若败亡川东,则除一心腹大患;林宇若被重创甚至剿灭,则川东‘割据’之患自解,朝廷大军再入川‘平叛’,名正言顺!此乃一石二鸟!只是...” 他脸上适时地浮现出伪善的忧色,“川东百万生灵,恐遭兵燹之祸,血流成河...”
“生灵?” 温体仁嗤笑一声,重新拿起一枚棋子,语气淡漠得如同拂去棋盘上的一粒微尘,“《左传》有云:‘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’此乃至理。林宇在川东,行新政,收民心,练新军,赋税自专,形同割据!其心可诛!其行可灭!此乃朝廷心腹大患,远甚于张献忠这等流寇!张献忠去了,正好替朝廷拔掉这根毒刺!至于些许草民...” 他落子的声音清脆而决绝,仿佛斩断了最后一丝犹豫,“... 成大事者,不拘小节。史书煌煌,只记王侯功业,谁会在意几缕蔓草荒烟间的... 冤魂野鬼?”
幕僚躬身,心悦诚服:“阁老深谋远虑,学生叹服!那... 具体该如何行事?如何确保张贼这头疯虎,能乖乖按我们的路数,扑向川东?”
“网开一面。” 温体仁吐出四个字,字字如冰珠落盘。他拿起案头一份空白奏本,执起紫毫笔,蘸饱了浓墨,笔走龙蛇,字迹端凝而隐含杀机。“拟令:”
“其一,以兵部名义,行文杨嗣昌。言:张逆新破襄阳,凶锋正炽,不可力敌。令其督率诸军,以‘困’、‘扰’为主,压缩张逆活动空间,驱其向西!尤其西线房县、竹山方向,可... 稍示松懈,留出通道。切记,动作要‘自然’,不可显朝廷‘纵寇’之意,只言‘避其锋芒,待其疲敝’。”
“其二,” 温体仁笔下不停,“密信川陕总督郑崇俭。措辞需隐晦,但意思要明确:**重心,当置于防范陕北流寇(指李自成)及监视西番。对入蜀之金牛道、米仓道、荔枝道等要隘... 守备可‘稍懈’。理由嘛... 就说是为了集中兵力,拱卫关中,防止流寇趁虚而入陕。同样,务求‘自然’,不可落人口实。”
“其三,” 他搁下笔,拿起另一份空白文书,“以司礼监名义,密谕襄阳前线监军太监。让其...‘适当’暗示左良玉等部将领:剿贼宜缓,追贼... 不必过急。尤其西向追击时,可‘相机而动’,保持距离,‘驱’为主,‘剿’为次。功劳... 朝廷不会少了他们的。”
幕僚飞快地记录着,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,既为阁老心思之缜密、手段之老辣感到心惊,也为这计策的阴毒感到一丝寒意。
温体仁拿起最后一份文书,是吏部关于川东官员考绩的奏报。他目光落在 “林宇” 的名字上,眼神冰冷如刀。“其四,” 他缓缓道,声音带着一种宣判般的冷酷,“将我们‘探知’的,关于张献忠有‘西窜入蜀’意图的‘风声’,通过可靠渠道,‘不经意’地透露给川东方面。尤其是... 林宇手下的‘察访司’。让他们‘有所准备’。” 他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意,“林宇不是自诩爱民如子、深根固本吗?让他提前知道猛虎将至,看他如何应对?是仓惶失措,露出破绽?还是拼死抵抗,与张献忠两败俱伤?无论哪种结果,对朝廷... 都是利好。”
幕僚记录完毕,看着墨迹未干的几份文书,仿佛看到无形的绞索已然套向千里之外的川东。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问道:“阁老... 若... 若林宇真有通天之能,挡住了张献忠,甚至... 将其击溃呢?朝廷岂非白费心机?”
“击溃?” 温体仁仿佛听到了一个有趣的笑话,轻轻摇了摇头,重新拈起一枚棋子,凝视着棋盘上那处精心预留的 “罅隙”,目光幽深,“张献忠拥众数十万,流寇习性,劫掠成性,所过之处,如蝗虫过境。林宇即便能胜,也必是惨胜!川东那点刚刚攒下的家底,会被这场战火焚毁殆尽!其新军必遭重创!民心必遭蹂躏!届时...” 他手中的棋子轻轻落下,稳稳堵住了 “罅隙” 旁白棋最后一丝可能的活路,“... 朝廷只需以‘平叛戡乱’‘抚慰黎庶’之名,遣一上将,提一旅王师入川,收拾残局。川东,依旧是朝廷的川东。林宇?要么死于乱军,要么... 以‘跋扈不臣’‘养寇自重’之罪,槛送京师。此局,无论张、林谁生谁死,朝廷... 稳操胜券。”
幕僚彻底拜服,深深躬身:“阁老神机妙算,算无遗策!学生... 五体投地!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