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到这时候,李衡对妻子的劝说言听计从,立刻就穿上囚服,主动投到监狱中,上书向朝廷请罪。 果然如习氏所言,孙休见李衡主动这样做,为了表现其宽宏大量,没有治李衡的罪。他特意下了一道诏书,说道:过去李衡在先帝(孙权)手下,当然要忠其事,忠实为其服务。 言外之意是并不怪罪以前李衡所做的事。 这道诏书中,明确地说明让李衡仍然可以回去当他的丹阳太守,不要自起疑心。不仅如此,孙休还索性好人做到底,干脆给李衡加了个“威远将军”的官职,以显示自己的帝王气度。 习氏就这样帮助丈夫,度过了这个难关。 …… …… 后来,李衡常常想置办一些产业,妻子习氏却始终不同意。 李衡不死心,暗地里让人在湖北的一个地方建造了屋宅,又种植了千株柑橘。 李衡临死时,叫来自己的儿子,对他说:“你的母亲总是不让我为家中治办产业,所以我们家才会如此贫穷。现在不怕了,我置下这些房屋果树,也够你生活的了。” 李衡死后二十多天,儿子便将父亲的话,告诉了母亲习氏。 习氏得知李衡悄悄种下千株柑橘后,教育儿子道:“人患无德义,不患不富。若贵而能贫,方好耳!用此何为?” 意思是说,人怕的是没有德行道义,倒不怕不富裕。如果高贵而能守贫,这才是好的,要这些果树之类,有什么用处啊! 从这一番话,可以看出习氏的品行和识见,都远远地超过她的丈夫李衡。 266 敢说皇上有生活作风问题?! 三国时期,蜀汉的刘琰称得上是个人物,但他却没什么本事。 刘备当时身在豫州,兵缺将寡,谋士又少,而身为鲁国人的刘琰深谙儒道,被求贤若渴的刘备看中,“厚亲待之,遂随从周旋,常为宾客”。 刘琰(?-234年),字威硕,豫州鲁国(治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。刘琰有名士风流,擅长谈论,深得刘备厚待;官居高位却不参与政事,只随诸葛亮谈讽议,但为人偏执好斗。 刘备在豫州期间,征任刘琰为从事。由于刘琰与刘备是同宗同姓,而且为人很有仪表风度,善于交谈议论,经常作为宾客的身份跟随着刘备应酬交际。 公元214年(建安十九年)夏,刘备击败刘璋取得益州,任命刘琰为固陵郡太守。 …… …… 在刘备的庇护下,刘琰从一般的从事,一步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。 刘备死后,刘禅即位,诸葛亮、李严二人辅政,具体还是由诸葛亮掌权。 刘禅受父亲的影响,继续对刘琰这个叔叔级的元老厚待,封他为都乡侯,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严(“班位每亚李严”),也就是蜀汉大臣中的三号人物。 不久,刘禅又提拔刘琰当了卫尉中军师后将军,后升迁为车骑将军。 刘琰虽然身居要职,但此人不具体干什么事,算是个虚衔,整天领着一千余士兵跑这跑那,每当在朝中议事,他能做的只是像个应声虫一样的赞同诸葛亮意见。 除此之外,刘琰还有一个特点,即生活奢侈,喜好声色,“车服饮食,号为侈靡,侍婢数十,皆能为声乐”。府上侍婢有几十个,都能歌舞奏乐,刘琰又教会了她们诵读东汉词赋家王延寿的名作《鲁灵光殿赋》。 连他都说自己“禀性空虚,本薄操行,加有酒荒之病,……间埏迷醉,言有违错”。 刘琰与蜀汉前军师魏延不和而争吵,说的话狂妄荒诞,受到诸葛亮的责备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