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基儿,你对我大吴推行的察举制,有何见地?” 庆忌将目光放在了吴基的身上。 “这……” 吴基沉吟片刻,随后朝着庆忌躬身行礼道:“皇祖父,孙儿窃以为,察举制的确适用于我大吴。” “得益于皇祖父你在各地开办官学,使有志之士,学有所成,民间好学之风盛行。方今天下,人们都说赖始皇帝陛下恩厚,士子能方能读得起书,有书可读。” “至于这察举制,为何说适用于我大吴,只因大吴士子之众,多如过江之鲫,不可计数。” “放在过去,私学教出来的士子很少,大多是贵族子弟,才能学习君子六艺。” “一般来说这样的士子,往往出师之后,便能进入朝堂或地方担任朝臣官吏。” 顿了一下,吴基又道:“然,我大吴的士子太多,以至于有的时候他们都无法各得其位,不少士子只好去从军,或者是远走各个藩王国,以谋个一官半职。” “士子们之才干,也分三六九等,这察举制,乃是大吴为辨别士子才能之多寡而设立的。” “善。基儿,你对察举制的认识还算深刻,只是……还不够充分。” 庆忌缓声道:“朕当年推行察举制的初衷,在于期望二三子皆能为国家举贤任能。事实证明,察举制在那个时候,的确适用于大吴,为我大吴源源不断的推举了许多人才。” 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。在寡人治下,朝臣官吏们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。” “但,归根结底,察举制对于一些士子来说,还是不公平的。” 吴基颇为疑惑的询问道:“皇祖父,何出此言?难道皇祖父你是担心有奸佞之人,在收受贿赂之后,故意举荐一些才能平庸之人,以成尸位素餐之徒乎?” “正是。” 庆忌微微颔首道:“基儿,朕的担心,并非是没有道理的。” “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。一些任人唯亲之事,也是在所难免。” “我大吴的官位,就这么多,多一个庸碌之辈占了,就少一个天资卓然之人得其位。” “如曾参、卜子夏、李克、邓析等人一般。他们都是诸子百家中的灵魂人物,门生故吏何其之多也?” “还有各地的郡守、县令等等,他们为国举荐贤才,究竟有无私心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