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到北平-《大明:开局朱棣被困雨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二天起来,何秋找上徐氏,兴致勃勃的讲起自己的办学计划,既然朱棣都支持他在北平搞一个了,那身为王妃的徐氏也该出出力吧。

    何秋搞出来的香水、香皂等物挣得钱大头可都是给了徐氏。

    何秋准备掏一笔钱先修书院和藏书楼,然后再拿一笔当做助学金,在北平附近寻访想要上学,却上不起的孩子们,承诺第一年免费读,第二年凭借考试成绩,进行不同程度的学费减免。

    王妃徐氏也可以掏钱设置她的奖学金项目,若是学实学,比如数算、化学等方面的人才,可以优先到她的香水工坊工作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既方便招收大量学生,又免去了学生入学的难关,还能解决工坊确认的问题,一举多得啊。

    而且北平一带,算不上特别富裕,但也绝对不是什么贫困之地,稍微有点条件的,大概都看不上这么点入学的补助,宁愿多花钱把孩子送到更好更专业的科举学院。

    所以,何秋也不担心自己的助学金会花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,再不济,就算有人真的为了蹭课,想要免费读上一年书,何秋又有何惧呢?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这课都是被大明的子民学到了,让这些孩子读上一年书,也不至于是个文盲,被乡间的税吏欺压。

    徐氏极其佩服眼前的何秋,她自从做香水生意,手里有了钱以后,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。

    听着何秋要开书院,打算惠及原来的真正贫苦的子弟们的读书事业,徐氏觉得自己找到了挣钱的动力。

    若真像何秋说的那样,以后的学院一年帮一百多个孩子读书脱盲,十年就是一千个孩子,甚至孩子相互影响,会更多。

    而一个孩子又能带动一个家庭的变化,那可就真的是千家万户都要念她徐氏的好了。

    徐氏爽快的就答应了下来,承诺等到何秋的学院开始招收学生过后,会设立专门的奖学金,而当何秋的学院落成的时候,她也想去捧个场。

    何秋也是一口答应了。

    然后何秋就开始物色一般的儒学老师了,他不是很懂儒学,那就只好从外面请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