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等到了晚上,朱元璋的脑海里还时不时的闪过朱棣的奏章,他们要大修北平城。 朱元璋有些心动,他也很想迁都了。 越是在应天府呆的久一点,朱元璋就越是感到不自在,这种不自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。 一来,应天府附近太过富庶,商业氛围浓厚,这让小农思想浓厚的朱元璋十分不习惯。 随着大明日趋稳定,应天府也是一日繁华过一日,可越是如此,朱元璋就越不满意,他对商业的打压是一以贯之的,可是京城却发展出这么好的商业,这简直就是对他最大的讽刺。 除了朱元璋自己的小农思想之外,还有一股忧患意识。 朱元璋已经看出来了,应天府实在太繁华了,自己可以把持得住,朱标也可能能把持得住,可是其他人呢? 后世的子孙有哪些能把持得住?就是跟自己一起起家的淮西勋贵都那么多被腐蚀了的,更别提未来那些从皇宫长大的皇帝们了。 温柔乡是英雄冢啊,朱元璋自然是希望大明的江山能够长长久久的,既然如此,那不如放弃应天府,找一个更和自己心意的地方。 反正现在应天府立都时日不算太久,也不过二十余年,他亲自动,大家也都能接受。 而且,朱元璋现在手上还是有不少钱的,因为何秋提出的策略,大明改变了以往对待北元俘虏的方式。 现在这么多人,可都是在帮着大明创造劳动价值的,那些牛羊,羊杀了吃肉,牛被发卖到各方,当做耕牛。 至于北平的那座高炉,朱元璋每次看到报告,就特别想把它抢走! 区区一座高炉,供应了大军七成以上的铁甲和兵器;还兼着打造了上万具耕具。 要是多修几座高炉,那整个大明就不缺铁了。 好在朱棣和何秋也都识趣,把大部分利润都给贡献上来了,只保留了部分利润,用于平日的运营。 不过朱元璋也没吝啬,铁矿、煤矿他都以几乎免费的价格,运往这座高炉,只希望多产铁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