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09国家大事,唯戎与祀-《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直到转眼间粉了桃花,绿了春柳,时间急匆匆进入到了四月份。

    悄然不觉间过了一个月,在麾下众将强烈建议下,章邯推不下去,不得不做出决定了。

    对部下们的来说,开了国,大伙儿就是开国功臣,封侯拜相,富贵荣华像他们招手。有些着急,也是情有可原。
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章邯多么想,远在漠北的妻子也立可敦在自己身边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他在开国这件大事上,居然连一个可以尽情吐露心声的人都没有。

    倒不是,李小虎,王大年,义子们不能商量,而是开国这件事,他们只能在被询问的时候建议,不能和他们商量。

    原因是,从章邯下定开国决心那一刻,大家其实已经不同了。

    他们之间已经不再是军队中上下级的关系,而是“君臣。”

    “君就是君,臣就是臣。”

    看似和之前的上下级没什么分别,其实两者之间却存在本身的不同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君不再是一个职位,而是一个代号,权柄的代号。

    权柄和权力不能同日而语!

    权柄是自身能力,是天地赋予的能力。而权力是拥有权柄者下发的权利,是权柄的衍生品,现实投显的一种方式。

    有些人会觉得很可笑,什么权柄和权利的不同,不过都是实力的衍生品而已。放在个人身上,这么说没错,可放在一个国家的身上,只能说有些片面。

    中国有句话;“国家大事,唯祀与戎!”。

    意思就是;一个国家,最重要的两件事,就是祭祀和战争。

    唯有把这两种权利牢牢住在手里的统治者,才能真正掌控这个国家,这个国家才有强大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。缺了戎,就会如同赵宋一般,军事羸弱,屡屡遭到外族入侵,丢城失地。

    缺了祀,后果更严重。

   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做不到统一,那么随之而来的,就是人心沦丧,军阀割据,导致国家四分五裂,战火不止。

    就如当年曹孟德与刘玄德青梅煮酒所说一般。

    曹孟德说的是;“扶大厦将倾,挽狂澜于既倒,最重要的是手中有一支可以威压诸侯,荡平天下的威武之师。”很显然,曹操侧重的是戎。可常言道,马上得天下,还能马上治天下乎?

    最终曹魏结局是什么呢?三马食槽,被司马家取而代之。

    而司马家能取而代之的最关键因素就是,司马懿父子经过数十年的隐忍,培植力量得到了戎,勾连各大世家门阀,得到了祀。

    刘玄德当初对的是;“今天下丧乱,首重人心丧乱,欲平定天下,先平定人心。”

    乍看一下,刘备说得有道理。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,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无不说明人心的重要性。人心是什么?不就是百姓的向心力,不就是祀么?

    显而易见,刘备与曹操观点恰恰相反,在戎与祀之间,他选择了祀。

    可最终,蜀汉政权的结局是什么呢?屡屡北伐,屡屡失利。最终首都被迫。帝王被俘。国祚断绝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